青春逐梦,助力乡村振兴。2024年4月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团队深入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,围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,展开了一场全面而深入的调研。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变化,用数据分析产业现状,用实践探索乡村振兴的可能路径,在田野间书写属于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。
一、走进佘村: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
佘村,作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首批试点村,自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以来,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逐步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快车道。从曾经因水泥厂关停而陷入经济低谷,到如今凭借乡村旅游焕发新生,佘村的发展之路,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缩影。
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佘村旅游业的发展状况,南航学子通过实地考察、访谈调研、数据分析等方式,对佘村的旅游产业、基础设施建设、生态环境保护、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。他们不仅关注乡村旅游为当地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,也探讨了产业链条、数字化建设、游客体验等方面存在的短板,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。

二、调研发现:旅游如何撬动乡村振兴?
1. 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增长,村民收入显著提升
佘村依托传统村落+乡村旅游模式,已发展出10家民宿、9家农家乐,带动近300名村民就业。2023年,佘村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,旅游收入突破2000万元,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在家门口就业、创业。
然而,团队发现,由于品牌影响力较弱,佘村的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劣势。例如,当地的柑橘在电商平台上仅以“渝北柑橘”名义销售,价格比奉节脐橙低40%。针对这一问题,团队建议佘村注册地理标志品牌,提升品牌溢价能力,并借助短视频、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广农产品。

2. 文化赋能,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
佘村拥有潘氏宗祠、陈氏祠堂、观音阁等历史文化遗存,但团队调研发现,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,许多古建筑仅供游客参观,并未形成深度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。

团队建议:
结合非遗文化,推出手工艺体验项目,如陶艺、剪纸、佘村锣鼓等,让游客深度参与乡村文化。
活化古建筑空间,利用潘氏宗祠等场地,举办文化沙龙、乡村音乐会、汉服体验等活动,提升游客的文化沉浸感。
3.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如何平衡?
生态环境是佘村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。近年来,村内持续推进垃圾分类、污水处理、绿化改造等措施,但仍面临挑战。调研数据显示,57.14%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处理不当,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较弱,垃圾分类执行率较低。
团队建议:
加大垃圾分类宣传,设立环保积分兑换机制,提高村民环保参与度。
推动**“低碳农业+碳汇交易”**模式,将佘村的森林、农田纳入碳汇市场,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转化。
4. 数字化建设薄弱,游客体验待提升
随着乡村旅游进入数字化时代,游客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、小程序规划行程。但调研发现,佘村在数字化营销、智能服务方面仍有待提升:
无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,游客难以获取景区信息。
无完整的在线预订系统,游客无法提前预订民宿、农家乐等服务。
无智能停车、景区导航等基础设施,影响游客体验。
团队建议:
搭建佘村乡村旅游智慧平台,集成电子地图、导览、预订、支付等功能,实现“一机在手,玩遍佘村”。
运用短视频+直播推广,结合KOL(关键意见领袖)营销,吸引年轻客群。
三、展望未来:让佘村成为更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
通过此次调研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子不仅深入了解了佘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,更用专业知识为佘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。他们提出:
打造“佘村四季游”品牌,推出春赏花、夏纳凉、秋采摘、冬康养等主题活动。
构建“旅游+农业”融合模式,推动柑橘深加工产业发展,形成完整的农旅产业链。
推动乡村创业孵化,鼓励青年返乡创业,打造**“佘村青年文创基地”**,吸引更多年轻力量加入乡村振兴事业。
正如一位团队成员所言:“**乡村振兴,不仅是政府的工作,更需要青年人的智慧与行动。**佘村的故事,是中国无数乡村振兴的缩影,而我们愿意成为这个故事的记录者、推动者和践行者。”
青春不止步,乡村振兴正当时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子在佘村的这场调研,不仅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,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。他们用行动书写答卷,用热血描绘未来,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!